如果你熟悉中文互联网键政圈,那么你一定知道“赢学”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词汇。这一术语脱胎于如何看待我国最近十数年在各方面的变化。部分持有消极态度的互联网键政群体解构性地使用“赢赢赢”和“赢麻了”等话语强调我国“似赢实输”的情况,阴阳怪气之下,"我国背弃了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普世文明发展方向"的底层含义不言而喻。
为了驳斥这种指控,反对者对“赢”进行了再解构,创造出“赢学”这一术语。他们认为,精神种姓制度是“西方普世价值”爱好者选择性忽视我国日益强大的原因。依赖英美过去两百多年在世界的主导地位,精神世界形成了从日耳曼人到华夏人的种姓制度。对西方的全面崇拜是这种种姓制度的典型表现之一。
“赢学”这一术语一经提出,就因其广泛的解释力在键政群体中迅速流行开来,并发展出诸如印欧绩效论、日耳曼伪人论、闭环赢学论等诸多分支“学说”。在某种意义上,“赢学”逆练了80年代以来“河殇派”的思路,只不过这次不行的是蓝色文明而不是黄色文明。
在“赢学”的解释下,一切西方当代的问题都是西方文明自身的问题;西方文明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西方人种本身有问题。在特朗普胜选之后,由于无力解释特朗普为何普选票胜利,中文互联网的“西方普世价值”爱好者也拥抱了“赢学”,知乎著名离岸民主党人土星五号一句“人种不行”成为了少数族裔投向共和党的底层原因。“赢学”彻底成为了新一轮的互联网显学。
由于大多数读者可能对“赢学”这一术语较为陌生,笔者在本文中将更多描述其生成的过程。笔者需要指出的是,“赢学”依旧是政治现实投射在互联网中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背后是新自由主义全球秩序的日益崩溃。在互联网同温层的作用下,哈贝马斯所希望的交往理性进一步退场。随着冷战后秩序的崩塌,“赢学”不是情绪反应的终点,而是下一个起点。
“赢学”的史前史
从“赢学”的问题意识着手,可能是我们了解它生成历史的可能抓手。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一直走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中国人必须反复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落后了。或者更准确地说,中国如何能够摆脱落后的状态。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历史实践中,西方文明是难以绕过的参照对象。从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胡适的全盘西化,各种政治力量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事实上,一切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争论都可以在古今中外这个参照系中进行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古今中外的问题没有消解,反而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对意识形态的加入,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河殇派,或者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试图将问题象征性地归于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的形态差异。其中的潜台词与胡适的“全盘西化”不谋而合,即西方文明才是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美国获得冷战胜利加强了这种叙事的置信度,以福山为代表的历史终结论更是赤裸裸地指出,中华文明的未来就是学习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普世文明。西方化就是文明化,就是普世化。
在今日看来,随着后冷战秩序的逐渐崩溃,历史终结论被视为一种有缺陷的理论,它没有注意到文明发展多样性的可能前景。不过这不妨碍旧有框架具有自己的历史惯性,尤其是考虑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追赶的状态。模仿西方文明的想法不仅有现实考量,也不乏特定时段的借鉴意义。中文互联网键政圈同步承接了这一时代背景,这也是公共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流行的实存基础。
问题是,随着最近十数年的发展,我国不再是那个造不出圆珠笔芯的国家,也不是那个“八亿衬衫换一架飞机”的国家;在许多产业上,比如电动汽车和稀有资源提炼上,我国已经超越了西方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都是对我国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现状的改变严重动摇了1840年来西方普世文明价值论支持者的基本前提。我国从模仿者成为了被模仿者,中国落后——西方先进的传统二元观念开始崩溃。
面对情势的改变,部分西方普世价值论支持者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上率先将“赢”投入键政圈使用。他们认为中国过去十数年的发展实际上只是一种胜利主义的假象。看似“赢赢赢”或者“赢麻了”,实际上确实大输特输。随着日益“远离”西方普世文明,我国将最终沦为失败国家。
不可否认的是,在官僚主义的影响下,我国确实在某些宣传上存在一些夸大,但这与键政圈中某些人的恶意讽刺之间相差甚远。这些人从根本上敌视我国十数年的发展成果;或者更贴切的说,他们根本不认可我国可以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背弃西方普世价值的情况下,这十数年的发展只能是虚假的和表面的。这才是他们以偏概全,用“赢赢赢”讽刺我国最近一切发展成果的心态机制。只不过他们不曾预料,对“赢”的键政化将很快成为回旋镖,击中在他们自己身上。
“赢学”的诞生
想必不少读者应该听说过前几年盛极一时的“入关学”。其支持者认为文明之间不存在充分理性沟通的可能性,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是低人一等的“蛮夷”;夷夏之辨只能通过实力对比的变化来解决。只要中国比西方文明更强大,自然会有人为中国辩护和进行理论构建。问题是,中国近几年的发展非但没有导致“西方大儒”为我们辩护,反而各方间的摩擦和裂痕不断增多。这为“赢学”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赢学”诞生于某位已经被封号的知乎丹麦旅游博主言论中。该用户在对丹麦的日益反感中创造出“日耳曼女人喜欢嫁拉丁男人”这一提法,讽刺日耳曼男性的某些“缺点”。这种说法迅速在去中心化的键政圈中泛滥,一切互联网上的政治争论迅速滑坡为文明本身的问题。
一些具有语言学背景的键政参与者从中汲取灵感,将印度种姓制度与印欧语系联系在一起,认为今日的西方文明就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翻版。由于英美两国过去两百多年的宰制,日耳曼人是名副其实的一等人;拉丁人和斯拉夫人是可能的二等人或三等人;华夏这样远离西方文明的地方只能是四等人。部分人进一步认为,美国实质上就是在形成新的种姓制国家。各种显性和隐性的限制将种族与特定职业绑定在一起,黑人去打篮球唱rap是典型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