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今儿看新闻,说是金融行业禁止炫富了。

  中国证券业协会拟修订的《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提及,券商员工沉迷于“过度奢华”的生活,公司将受到处罚。

  这其实不是新动作,我记得至少在2023年底证券行业就被要求过“禁止炫富”。这种要求可能与2022年有中金公司员工在网上晒出家属月入8万,引发网民批评金融行业高薪有关。

  到了2024年夏天,中信建投的一个实习生又弄出了一个炫富的大瓜。这个实习生发布的炫富视频,展示了他开保时捷上班、下班打高尔夫等“奢华生活”。

  这两期炫富事件,让中金和中信建投两家公司承受了不小的舆论压力,也让整个金融行业的“高薪”受到诟病。压力当然也就传到“上级部门”,于是就有了禁止炫富的行规。

  可是,炫富这种事儿,哪是禁得了的呢。这是人性啊。

  从社会学的角度,人的幸福感就来自“超越他人”。所以,人才有动力追逐金钱、权力、名誉、声望。

  炫富,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超越了很多人,大概是能够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一定能够带来“爽感”。

  一种行为既不犯法又能爽,一定难以禁止。

  开一辆豪车,穿一身名牌,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炫富,就是在向外人确认自己超越了很多人。

  奢侈品为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能帮助一些人呈现“出类拔萃”“高人一等”的社会存在感。

  当然了,证券协会不是禁止从业人员穿名牌开豪车,而是你开就开吧,别到处喊“我开了豪车”。

  说实话,这种行为挺二的。有钱人觉得你傻,同行觉得你蠢,而老百姓呢,会觉得你收入“不正当”。

  正如超越他人会获得幸福感,被他人超越则会觉得不幸。不幸而又无力改变自己的不幸,可不就要炮轰你的高收入不正当。

  总之,炫富容易引发冲突和对立。要杜绝这种情况,恐怕得等到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实现,于是“禁止炫富”就成了捷径。不能治本,能治标也行啊。

  好吧,那么我们且看这禁止炫富的规定啥时候被“二货”突破。

  说到这里,想说一下我发现的“炫富规律”——在网上炫富的人,他们的奢华生活往往并非自己奋斗所得,多是“继承”自父母、家人、家族。比如,富二代比富一代更爱炫富,比如官员是不可能炫富的,但他们的孩子可能忍不住炫富。

  真正的富豪也很少向公众炫富的,往往都比较低调。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通过炫富从社会中获得认同了,他们已经有了社会声望,不需要再证明自己“高人一等”而获得幸福感。

  前面提到的前两年的金融行业炫富案例,一个是妻子炫的,一个是实习生炫的,他们所炫的东西都不是自己挣的。他们如果不炫富,别人根本不知道或不相信他富,所以他们富得很寂寞——拥有了富却得不到相应的幸福感,只有让更多人知道他的富,他才能获得幸福感。于是他们忍不住炫富。

  事实上,那些在金融企业里挣高薪的人,虽然凭借的是体系优势拿得高薪,但背后也是很辛苦的。他们觉得自己年薪两三百万也是血汗钱并不值得炫,而他们也能看到比他挣得多的人还有很多,因此他们大多不会炫富。

  不劳而获的人,原本没资格炫富,却又最容易炫富。

  所以,金融行业里面炫富频发,可能并非因为员工薪酬高(至少他们自己不觉得高),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管好”不劳而获的家属或孩子。

  其实很难管好的,尤其是孩子要管好实在不容易。也正因如此,证券协会才再次立规矩耳提面命吧。

  最后想说的是,富豪哪个行业都有,为啥是金融行业对炫富这么敏感呢?一则因为金融行业确实容易有高薪岗位,二则因为金融行业挣到大钱本质上靠的是牌照。

  金融行业的高薪,有相当一部分是“制度红利”,本来大家不太关注这个真相,一炫富就引火烧身了。一烧就烧整个行业,所以不管是否禁得住,行业协会必须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