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素质人口储备:教育普及与生育友好的长期效应
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基础教育普及和生育政策调整,为改革开放储备了规模庞大、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1949年文盲率高达80%,小学入学率仅20%;到1978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5.5%,初中毛入学率提升至66.4%。这一时期建立的完整学制体系(如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和面向工农的教育政策(如全免费小学、人民助学金制度),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升至1978年的5.3年。生育政策方面,计划经济通过单位福利制度(如住房分配、医疗保障)间接支持生育友好环境,1963-1978年人口年均增长率达2.1%,为改革开放后从长达三十年的劳动力红利释放期(1980-2010)奠定基础。
二、工业体系根基:计划经济时期构建的完整产业链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腾飞的物质基础,源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独立工业体系。1953-1978年,国家将80%以上基本建设投资投入工业,其中重工业占比超90%。通过“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如鞍钢、一汽),中国建立了钢铁、机械、能源等核心产业。到1978年,中国已形成包括41个大类、666个小类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一时期积累的工业固定资产(如1978年国有工业固定资产达9600亿元)和技术储备(如1970年代自研的万吨水压机),为1980年代乡镇企业崛起和外资技术引进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高素质低工资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才使得工业投资利润超高,外资被这里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中国成为利用外资第二大的国家,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生产国。
三、农业现代化:四三方案的技术突破与粮食安全
1970年代的“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技术设备)是改革开放后农业飞跃的关键前提。通过引进13套大化肥设备、4套化纤装置等,中国化肥年产量从1972年的344万吨增至1979年的1065万吨,支撑粮食单产提升47%。同期建立的33套大化肥厂,使尿素产量占全球比重从1970年的0.8%增至1980年的15%。数据表明,1978-1984年粮食总产量增长33%(从3.05亿吨增至4.07亿吨),其中化肥贡献率超40%。至于说家庭承包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带来了农业丰收,这个作用是有,但,一,作用不那么大,没有化肥和提高粮价,单纯依靠农民积极性高,做不到丰收。二,不可持续。农业经营需要协调,缺乏协调的农业经营不利于丰收。事实上,打破集体后,1985年开始粮食产量就波动徘徊了。
四、对外开放底气: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威慑
计划经济时期突破的国防科技(如“两弹一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障。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战略威慑能力的国家。这种军事技术优势,使中国在1970年代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如“巴统禁运”),通过“四三方案”引进关键设备。1978年后的外资引入(如宝钢、大众汽车项目)得以避免重蹈拉美债务危机覆辙,避免重蹈东南亚经济危机的覆辙,1979-1993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8.6%,无主权债务违约记录。东南亚国家拉美国家乃至日韩都由于“美元潮汐”而被“割韭菜”,中国能够利用外资而没有被割韭菜,发达国家不敢强行割韭菜,独立而强大的国防力量的震慑作用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