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被称为左翼作家,主要体现于其文学创作立场、思想轨迹及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
一、鲜明的阶级立场与社会批判
刘继明的作品始终聚焦社会底层与无产阶级生存境况,以阶级分析法解构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矛盾。其代表作《黑与白》被评价为“人民现实主义的尖锋之作”,通过农民工、基层干部、知识分子等群体的命运交织,揭露资本扩张导致的贫富分化和道德异化,延续了左翼文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传统。他明确提出“文学应为无产阶级发声”,反对将文艺降格为“资产阶级的装饰品”,这种立场贯穿其创作。
二、对左翼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刘继明被视为继魏巍、陈映真、曹征路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左翼作家。他突破了新时期文学对个人主义的推崇,通过《黑与白》等作品重返左翼文学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以全景式叙事重构中国社会变革历程。这种创作路径不仅延续了鲁迅、茅盾等左翼先驱的批判精神,还融入了对当代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反思,形成“新左翼文学”的实践范式。
三、思想轨迹的激进转向
其文学立场与其思想转变密切相关:早期(1980-1990年代)受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作品多关注个体精神困境;2000年后转向底层文学,关注农民工等群体;2018年与体制公开决裂后,彻底转向左翼立场。这种转向既源于对社会矛盾的深刻体察,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影响,如他多次引用马克思关于资本异化的论述,批判“贫穷原罪论”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四、文化实践与社会行动的结合
刘继明不仅通过文学创作表达立场,还积极介入社会活动。他创办写作研修班培养“红色写手”,参与读书会活动,将文学实践延伸至社会运动。这种“从书斋走向人民”的实践路径,使其区别于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学院知识分子,更接近葛兰西提出的“有机知识分子”角色。
五、与主流文坛的对抗姿态
刘继明的左翼立场表现为对文坛精英主义的批判。他反对莫言等作家对前三十年历史的否定叙事,主张文学评价权应回归普通读者而非“精英书写的文学史”。《黑与白》在民间引发的广泛讨论,被视为阶级意识复苏的文化表征,而主流文坛的沉默则凸显其与体制化文学评价体系的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