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原编者按:黄亚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套纸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币的设计者,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便长期奋战在金融战线,是党的金融事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中央苏区,他推动货币的设计和发行,有效地恢复和巩固苏区经济;在陕甘宁边区,他开展货币斗争,稳定金融环境,为发展边区财政、金融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设计、绘制了9套货币、23个公债券别和70种图案,被誉为“红色纸币设计之父”。

  黄亚光,原名黄雨霖,1901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城关一个富裕的教师家庭。他从小天资聪颖,爱好书法、美术。1916年,年仅15岁的黄亚光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公费日本留学。期间,他目睹了日本的强盛,反观祖国的落后,巨大的落差刺激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于是改名为“黄亚光”,取“冲出亚洲,为国争光”之意。1918年回国后,黄亚光在长汀七中任图画教员。此时,长汀正处于革命风暴的中心区域,革命的火种点燃了这片土地。1926年,他和同事张赤男成立了长汀学生会,热火朝天办起了《汀州》杂志。翌年8月,南昌起义部队经过长汀,经李立三介绍,黄亚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黄亚光

  绝处逢生 勇挑纸币设计的重任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开始逐步筹备建立适应革命和建设需要的各类国家机构。次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成立,毛泽民任行长。

  当时,各式各样的杂钞劣币充斥了苏区市场,给苏区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难,设计发行一套完整、通用的货币迫在眉睫。但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发行货币十分不易,最难的是缺乏钞票设计人员。受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的委托,负责发行货币的汀州红军印刷厂毛钟鸣,得知黄亚光曾是长汀七中的美术教员,既能绘画,又写得一手好字,是设计“苏票”的最佳人选,随即向毛泽民推荐了黄亚光。然而,此时的黄亚光正遭受一场生死劫难。1931年,闽西地区在“左”倾错误路线下发生“肃社党”冤案,多人被错杀。黄亚光这个富裕家庭出身、有文化、留过洋的知识分子,被诬陷为“社会民主党”成员而被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即将执行。在这紧要关头,求贤若渴的毛泽民冒着可能被打成反革命嫌疑犯的风险,请兄长毛泽东出面找中央保卫局局长邓发交涉,最终将黄亚光从枪口下救了出来。

  死里逃生后,黄亚光从闽西来到红都瑞金,被安排在中央政府总务厅文书科工作,主要为毛泽东抄写、起草文件,书写标语,并经常在国家银行协助毛泽民工作。当时,由于各苏区发行的代用钞票品种繁多,印制工序简单,容易被敌人伪造,毛泽东指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要设计印刷一套像样的苏维埃政权货币。就这样,有绘画特长的黄亚光转到国家银行工作,着手设计并手工绘制苏区纸币钞票图案。

  克服困难 设计首套“苏币”

  当时,苏区正遭受国民党严厉的经济封锁,工作条件很差,连绘图用的笔和圆规都没有,只能用毛笔在毛边纸上设计,加上黄亚光又无设计货币的经验,可谓困难重重。毛泽民从上海秘密买来绘图笔、圆规、油墨和铜板等,黄亚光仅凭着对曾使用过的钞票的一些记忆,开始了货币图案的设计工作。

  在设计贰角、壹元银币券时,他试图在钞票上绘制毛泽东的头像,毛泽东没有同意,后来改为列宁头像,代表苏区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下改天换地的新气象。他先把列宁头像绘制在纸上,再用毛笔工整地写上银行名称、币值、签名、年份等。毛泽东要求苏维埃政府货币一定要体现工农政权的特征,因此黄亚光在设计每张纸币时,都绘制了镰刀、锤子、地球、五角星等图案,既美观大方,又突出政治色彩。图案确定下来了,另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防伪。为此,黄亚光设计了双重防伪标志。一是在纸币下方都印了一行看似英文字母的文字,银行对外宣称是财政部部长邓子恢和银行行长毛泽民的英文签名,其实这既非英文字母,也非汉语拼音,而是当时这套纸币的一个防伪标志;二是在制造印钞纸的过程中加入了羊毛,既增加了钞票的韧性,同时由于在燃烧时会发出焦臭气味,有利于辨别钞票的真伪。钞票防伪作为重要机密,从始至终,只有毛泽民、项英、邓发、黄亚光四人知道。货币图案设计完之后,由上海请来的一位雕刻铸版老师傅把它雕刻在铜版上,而后送往中央印刷厂印刷。黄亚光设计的“苏币”朴实、精美,防伪水平高,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准。

黄亚光设计的苏区列宁头像纸币

  由于中央苏区纸张匮乏,能印制“苏币”的高质量纸张更是紧缺。毛泽民、黄亚光带领同志们捡烂麻袋、破棉絮,上山砍毛竹、剥树皮,收集鞋底、绳头,自己造纸。于是,人们常常在村头街口看到这支国家银行的“捡破烂”队伍。他们将捡回来的东西全部砸碎后,在石灰池中浸泡,然后捣成纸浆用于造纸,硬是在瑞金办起一个造纸厂。最初造出来的纸张不甚理想,韧性不好,又厚又黄,后来加入胶水和细棉花以增加韧性和洁白度,才终于造出了适合印刷钞票的纸。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大批崭新的“苏币”被印刷出来了。1932年7月7日,中央苏区统一印制的纸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币券正式发行,该纸币又称“苏维埃国币”。“苏币”票面主要是壹元券,也印刷了四种“角”“分”的辅币:伍角券、贰角券、壹角券和伍分券。到1932年底,苏维埃国家银行先后印制、发行银币券65万元。

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

  “苏币”的发行对繁荣苏区经济、活跃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也开辟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政权发行统一货币的新纪元。黄亚光为“苏币”的发行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调到国家银行工作,任国家银行调查处处长,先后为苏维埃国家银行画过“苏币”、公债券、邮票等图案。

  保持本色 终身勤勉为金融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实施大规模战略转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组成第十五大队,14位银行干部、100多个运输员和一个连的警卫部队,挑着100多担物资,包括中央造币厂自制的几十担票子、现洋、银毫子、铜板,还有一批印钞票的油墨、纸张和机器等笨重用品,跟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他们翻过雪山、走过草地,出征时的14位银行干部有6人牺牲在长征途中,只剩下8名最终到达陕北根据地,黄亚光就是其中一位幸存者。

  1935年11月,国家银行跟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瓦窑堡后,改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并将陕甘根据地的陕甘晋省苏维埃银行并入,由中央财政部部长林伯渠兼任行长,曹菊如任副行长。黄亚光继续为西北分行设计货币,1935年11月至1936年1月间,他先后设计了“壹角”“贰角”“壹圆”“贰圆”多种面额的货币图案。西北分行货币既有纸币又有布币,既有木刻印刷的,也有用石印印刷的,由于形势变化,设计图案的主题思想也有了变化,如有群众抗日的场景,增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等。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设在延安。黄亚光除继续参加光华代价券及陕甘宁边区银行券的设计外,还参加了银行业务的领导工作。1942年,他担任陕甘宁边区银行副行长,同年9月行长朱理治离任,由他代理行长,领导边区银行紧密配合财政、贸易,为保证战争供给和发展边区经济而努力奋斗。在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指引下,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与战时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政策。同时,开展货币斗争稳定物价,大力发展存款、汇兑业务,积极发放生产和贸易贷款,维护了边区货币市场的稳定与统一,在促进边区工农业生产发展、解决财政困难和支援革命战争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亚光积极参加人民币的规划、印制和发行,1953年6月至1954年9月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十年动乱”期间,银行与财政部合并办公,黄亚光调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1993年4月15日,黄亚光以92岁高龄病逝于福州。

  黄亚光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奉献了一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革命家本色,为构建和巩固苏区经济和边区财政、金融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成为红色金融史上的一块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