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粉碎了不可知主义,教导我们正确地对待假设,从而揭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从逻辑上证明假设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是必要的。但只靠逻辑的证明是不够的,假设还须经过实践的最后考验,才能成为定律、定理和理论。

  恩格斯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间被人视为假设,固然是种很可信的假设,但终究是一种假设。可是,当列月尔略根据这太阳系学说的论据,不仅证明一定有一个前此所未知的行星存在,而且已用计算方法确定它在太空中的位置,后来加列果然已发现这个行星时(系指柏林天文台观察员加列于一八四六年所发现的海王星而言——引者),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就被证明了。”恩格斯的这一个例子,说明了假设和实践的关系。要使假设成为理论,实践起最后的检验和证实作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虽然是很可置信的假设,但如果不经列月尔略用计算的方法证明一个尚未为人知道的行星的位置,如果不经加列的确实发现,太阳系学说还不能成为天文学上的学说。经过列月尔略算出新的行星的位置和加列发现这个行星,太阳系学说才正式成立。

  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曾指出唯物史观怎样从假设变成科学的理论的过程。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原理,指出人们的生产关系决定人们的一切其他关系,这在当时只不过是一种假设。但从《资本论》出现以后,唯物史观就不是什么假设,而是科学原理了。后来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民主国家建设的胜利,都证实并丰富了这一原理。列宁所举的例子是假设成为理论必须依靠实践这一道理的最可靠的证明。

  证实社会科学上的假设,要经过革命的实践。革命实践是最可靠和最真实的考验,只有它才能最后判定假设的真和假。马克思主义之为真理,是经过无数次革命的经验证明了的。任何一次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经过历史实践的考验而证实其为正确的。历史是发展的,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就要冲破生产关系,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新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是社会革命的经济基础。经过社会革命才能解决这种冲突,使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社会科学中的规律,都是经过革命实践加以考验并加以确定的。社会科学理论如果不符合于革命实践的要求,不经过革命实践证实其正确,这种理论就不能成为理论,而是空洞的幻想。社会科学从假设到理论的过程,是革命实践的过程。

  证实自然科学的假设,要经过科学的实验工作。实验是证实假设所必经的步骤。比如,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柴利在一六四三年曾作过大气压力的实验,他看到管中水银面的高度因大气的改变而改变,就得出结论:水银不从管中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力支持着它。因此确定了大气压力等于管中水银的重量。巴斯噶继续这一实验,发现管中水银面在山上就下降。因为山上空气稀薄,气压低。他由此证实了托里柴利的结论。经过这样的实验,证明了液体不从管中流出是由于大气压力的缘故。托里柴利和巴斯噶的实验过程,就是从假设上升到理论的过程。自然科学的定理、定律,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以后产生的。实验就是掌握自然界规律的实践,经过这样的实践,人认识了自然界并控制了它,利用了它。

  要使假设成为理论,必须去掉现象中的偶然性的东西,确定现象中的必然性的东西。认识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所固有的必然性,就掌握了规律。规律就是理论。假设向理论推移的过程,就是排除现象中的偶然性、肯定现象中的必然性的过程。

  未经过证实的假设之所以不能成为理论,是因为假设中对偶然性的东西尚未作适当处理,必然性的东西尚未完全被发现、被证实,因此在假设中尚不能肯定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不能肯定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就不能了解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假设的证实过程是不断排除偶然性的过程。假设如果为偶然性所控制,假设就永远是假设,最后,就会让“上帝”的假设代替了科学的假设。

  认识现象中的偶然性并排除它,揭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不能靠粗浅的观察,必须通过思维,最后用实践去检验。在实践中才能最后排除偶然性,认识某一规律所表现的事物相互联系所固有的必然性。要使假设成为理论,最后必须通过实践。经过不断的实践,就能找到事物发展的本质的联系,就能掌握规律。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固有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能根据人们的愿望。假设中个人愿望的因素一旦没有排除,假设就永远是“假设”。愿望是主观的,假设一沾染了主观的个人愿望,就和科学理论相距十万八千里。在假设的求证过程中,要去掉主观的个人愿望的因素,实践是不二法门。只有实践,才能彻底根除假设中主观的个人愿望的因素,使科学的假设获得客观的真实的说明。

  假设不能和实践分离。假设一跟实践分离,就容易为现象的偶然性和个人的愿望所侵袭,就会使假设成为神的旨意。

  用上帝的旨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就会陷入目的论。这种目的论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造物主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恩格斯嘲笑说,在目的论看来,“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

  目的论否定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否定假设;因为假设的存在,是以事物发展的因果律为前提的。既然无所谓因,也无所谓果,那就不必去作那从因求果和即果求因的工作了。

  革命实践和人类对自然界的实践,粉碎了目的论的荒谬观点,挽救了科学,也挽救了科学的假设。大家知道: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是去揣度神的旨意,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实践,经过严格的科学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的。在实践中,揭示了认识客观现实的认识规律,从而也肯定了假设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假设推动我们深刻地认识世界和它的规律性。从假设到认识世界及其规律性,实践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是检验我们的知识可靠与否的标准,也是检验假设可靠与否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确性,这个问题并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确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在实践中,证明科学假设的真理性,实践是假设的最可靠的证明。

  要肯定假设这一思维形式的作用,就必须和不可知主义作不调和的斗争。击破不可知主义,就可以使假设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把不可知主义驳斥得最彻底的,恩格斯认为就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恩格斯说:“既然我们能以亲自制造出自然界某一现象,依它的条件把它产生出来,并使它服务于我们的目的的事实来证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认识的正确,那么康德的那个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要完结了。”科学和技术的历史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可认识性以及关于作为真理标准的实践的作用的原理,就为肯定假设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实践不仅可以证实假设,而且可以发展理论。比如,发现了原子的复杂构造以后,不仅证实了门得列也夫的结论,而且发展了这结论。现在,已经不是以原子量的数量作为元素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而是以核电荷的数量作为元素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了。

  认识了实践在从假设到理论的过程中的作用,就可以正确了解假设和理论的关系。对假设和理论的关系有两种错误的看法:一种认为假设中没有什么客观的真理性的东西,假设永远是假设,不能过渡到理论。这是对假设的虚无主义的看法。另一种认为假设和理论没有区别,理论中所包含的知识都是可怀疑的,理论即假设;或者反过来说,假设即理论。这两种荒谬的看法,是实证论“抛弃哲学”的看法。列宁痛斥实证论的论证方法,认为它“完全是资产阶级的骗术”。人类的实践证明,科学假设可以过渡到理论,只要是从事实出发的假设,总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的内容。即使某一假设完全被否定,这一否定也会引起另一假设的肯定。假设和理论有区别,因为假设是尚未被实践证明的东西。假设不经实践证明,不能成为理论。把假设和理论混淆起来,就意味着对实践的抛弃。假设抛弃实践,假设就成为一文不值的臆想了。

  但假设不能和理论截然的分裂开来,彼此不相关联。假设依靠实践,就会逐渐向理论过渡。否认这种过渡,不仅导致否定假设的需要,也导致否定理论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粉碎了不可知主义,教导我们正确地对待假设,从而揭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