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学习战略,恰恰忘了“望文生义”。
战略战略,首先就是要敢战,敢于斗争。
像我国对西方国家的攻击进行反驳,国内一些人就发出“友邦惊诧论”,这些人如果不是立场问题,那就不配谈战略。即使当年设计师提出“韬光养晦”,要低调再低调,放弃意识形态输出,放弃第三世界领袖之位,也谈了一句“有所作为”,而这帮人的膝盖早已跪下。
胡锡进曾说:“如果中美发生战略利益对等、对双方都生死攸关的战争,美方将能够轻而易举开展为美方生存而对华一战的政治动员,并且能够将所有力量全都调动起来与中方进行生死一搏,如果形成那样的情形,我相信中方将不会有胜算”。
老胡的思想内核一直觉得有冲突“美国必胜”,而且还是轻而易举的那种必胜。
基于这样的逻辑和精神与美国交往,那这个人面对美国一定会妥协忍让和跪拜,最后一定会投降卖国,啥战略都是被动的。
其次通过全局观找出各种矛盾,集中优势兵力解决主要矛盾,也意味着懂得放弃。
毛主席年轻时读书,发现自己对史地、哲学、文学等科目比较感兴趣也比较擅长,所以他聚焦学习这些科目,对其他科目就没放那么多精力。而现在要学习七八个科目,以分数论英雄,这扼杀了很多有特长同时有缺点的天才。教育逐渐变成不是培养和教育人,而是选拔人。
基数够大,这样也能选拔到优秀人才,但对其他有特长有劣势的人才不公平。
很多人求学,长期是没有遵循聚焦原则。
但你要想有战略眼光,就必须懂得聚焦。
谈战略,很多人讲各种策略计谋,也会讲整体观,但不少人是懦弱不敢战,是贪婪不懂得舍弃和聚焦,导致战略止于纸上。
壹
人为什么要有斗争精神?
不敢斗争,谈再多的战略都是一场空。
古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意思是古代知识分子造反的时候,总是犹犹豫豫,不敢战,斗争性差,最终做不成大事。毛主席曾对此话进行了评价——“这实际上说客气了,三十年也做不成。”
古代知识分子主要依附于权贵,平时讲之乎者也,瞧不起大老粗,高高在上,舍不得放下身段去底层实践,真要他们上战场,多数人是“水太凉”的做法,没骨气。
但社会上存在一个残酷的真相:
命运被捉弄一回,恶魔一旦尝到甜头,必会再捉弄你一次,妥协的人生定会沉沦。
一群坏人不会放下屠刀,而是用屠刀行使霸权,然后用舆论塑造自己“成佛”。
也不会取之有道,而是用不择手段完成原始积累,然后用舆论塑造自己是“君子”。
落后的事物,你不斗争就不可能推倒它!
自己的利益,你妥协投降就会被夺走!
毛主席就很懂这个真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如果他没有斗争精神,如何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如何“扫除一切害人虫”?
毛主席晚年为什么要反对被异化的孔子学说,因为这异化后的学说特别强调等级观念,而且缺乏斗争性。如果动不动让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就是叫受压迫的人从自身找问题吗?
而且有一个观点值得十分注意,毛主席谈的斗争是阶级斗争,而不是丛林法则。
后来有人却反过来,不谈阶级斗争,特别这几十年的教育,很多老师和农民家庭的家长教孩子是那套被异化的儒家道德,可出了社会却赤裸裸受到丛林法则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