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头条,看到有文章谈到(明骏工作室,2025-02-24)“有人往往问南街村老百姓有多少私人财产的问题。其实,如果让农民真正过上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老有所依的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试问有多少个人财产还重要吗?”
这个看法是十分正确的。
我们辛苦工作,搞企业,发展经济为的是什么?是为了积累巨量财产吗?当然不是。人活在世上,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追求财富不应该是终极目的。我们所以要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说到底是为了扩大、丰富和满足老百姓的生活消费的需求。
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同上书第39页)。很显然,以追求财富积累为目的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是物统治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共产主义社会或劳动阶级社会则是相反,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即生产资料只是工人用以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手段而已,因此,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点恰好相反,是工本雇佣资产,满足人的消费需要才是社会生产的基本目的。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为生产而生产本质上是“发展人类的生产力”,而人类天性的财富增长和生活改善才是最终目的。若生产力发展仅追求技术指标或资本增值,忽视分配公平和民生需求,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贫富分化等问题。例如,技术革新若仅服务于少数人,反而加剧社会矛盾。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93年11月14是通过。1993年11月出版)明确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以是不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在这个《决定》中提出了三个检验改革措施的标准,其中,“是不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应该是《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生产力,或者说是满足广大劳动者生活需要的消费品或消费价值的生产力;而“是不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应该是指我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消费水平。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精神、环境等多维度需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如生物制造、新能源技术)同样强调通过高质量供给激活有效需求,而非单纯追求GDP增长。
南街村的分配方式主要采用工资+福利分配的基本方式,而且福利分配占到了整个利益分配的70%,在生产结果的分配中,事实上按需分配的部分是占了最大的比重。
这里的福利分配事实上就是按劳分配中的公共需要方面的分配。在按劳分配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中,除了“补偿消耗的”之外,另外两个部分就是满足劳动者公共需要部分和个人需要部分。南街村在分配比例上,相比于人民公社时期,现在在公共需要分配的比例已经大幅增加了,成为了主要方面,而个体需要的分配满足只占了30%,这是按需分配方面的份额占了主要地位。它的分配性质事实上变成了按需要分配了。而这恰恰是人民公社时期按劳分配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分配模式的发展,对消除集体成员在消费方面的差别起了重大作用,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而且也是消除人们私心杂念是最有效的途径。
南街村用于个人利益分配的制度是工资制而不是工分制。这与南街村的工业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发展状态相适应。工资不是按劳分配的合理形式。本义上的工资,实际上只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它适用于产权企业。但南街村的工资,显然也已经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了。因为南街村的村民也已经不是劳动力所有者,而已经是劳动所有者(主体劳动者)。因此,这里的工资已经是一种不规范的分配形式。但由于工资收入只占有村民收益的30%,因此,个人分配形式的不规范的副作用要小些。
有必要指出的是,以财富为发展目标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因为在那里活动着的人只是资产增殖的工具或手段,其生产目标是资产增殖了多少,而不管老百姓的收入如何。以劳动者生活需求满足为生产目的的生产方式,才是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两种生产方式生产目的不同,自然两种生产方式的性质与特征也不会相同。作为以满足工人或劳动者生活需要为目的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其衡量的指标不是财产积累了多少,而是广大的工人或劳动者的生活消费水平提高了多少?是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了多少。后者与前者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衡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老百姓的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程度,是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强弱。在这里,老百姓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是两种状态,有着不同的表现:上述讲到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老有所依的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事实上它只是衡量社会主义经济的生存指标,而不是发展指标。以劳动者夫妇两个的劳动收入所能抚养孩子的能力大小,是最现实的指标。如果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抚养孩子的能力达到两个的状态,这只是劳动力勉强维持自己的再生产,是维持的生存状态而非发展状态;只有当劳动者夫妇两个抚养孩子的水平达到两个以上的孩子的能力状态,才谈得上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