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私有制下的爱情、婚姻与私有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私有制一贯的“物质的爱”依然存在。只有在资产阶级法权这个“资本主义的框”逐步破除的时候,爱情才能被逐步解放,脱离开经济利益的考量与关系的不平等。
2、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强调爱情是基于互爱的平等关系。它反对物质利益主导的婚姻,倡导真正的互相理解与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爱情需要经历实践的考验,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被外界的道德束缚。婚姻的自由应当以平等的爱情为基础,个人婚姻应与革命事业相协调,不应被资产阶级的道德和利益所左右。革命者应牢记婚姻关系的社会性质,不将个人的性关系与婚姻问题与政治混淆,保持革命的纯洁性。我们相信,真正平等的爱情与婚姻关系将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3、在感情问题上,无产阶级势必比资产阶级更加真挚。要建立无产阶级间的亲密联系,那我们就要意识到,由于身在旧世界,我们每时每刻都有遭受落后反动思想的浸染。人们普遍拥有真正的爱情,除非我们一点点地铲除私有制存在的土壤,让感情的建立和维系回归于爱的纯粹。
一、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
谈论爱情观之前,要首先明白爱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私有制社会下的恋爱与婚姻有两个特点,一是无视个人意愿,属于“物质的爱”;二是双方在各个方面的不平等。
(一)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
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恩格斯
1、互爱的前提是双方拥有平等的地位,有了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建立以互爱为前提的婚姻关系。而平等的互爱是双方内心情感的自由表露,是不会轻易被左右的。
2、真正的爱情是长久的、是坚韧的
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作孤注,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会发生。——恩格斯
3、任何情感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应,当一个人需要时才会有情爱的产生。
现代的教养和教育带给我们的复杂性以及使我们对一切主客观印象都不相信的怀疑主义,只能使我们变得渺小、孱弱、罗嗦和优柔寡断。然而爱情,不是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爱,不是对摩莱肖特的"物质的交换"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亲爱的即对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马克思
4、恋爱的对象不能是抽象的概念聚合物,更不能是幻想的完美标准。
一些同志有必要去区分对无产阶级的爱与对社会中具体的人的反映的爱,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因为恋爱对象不是什么客观真理,他们是有情感的具体的人,他们不是可以轻松买卖到的商品。他们不会随时根据你的意志而改变,情感是双向的,单恋是无法被称为爱情的。
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马克思
就连列宁也说过爱情是不可强求的。
(三)爱情需要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考验
真正的爱情是能经历社会现实的考验的,没有经过实践就草率地去判定事物的结果,是经验主义在作祟。爱情不能是空想的,不能是脱离物质生活的,要考虑到生活的物质基础是否具备,是否有担负平等的义务与责任的能力妇女受家庭压迫的因素是否有考虑,到这都是现实的问题。
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是屡受挫折的,在1843年马克思就已经与燕妮结婚,他们双方不断地反抗自身所处的社会与家族,二人之间也“经历过许多不必要的严重冲突”。马克思将他的一切财产都献给了革命,他们的生活是困难的,但这没有阻碍他们的爱情,这就是经历了长期考验的平等的互爱。
综上所述,一些同志轻易为“革命的爱情”下定论就是不可取的,没有平等的互爱为基础,无论已经幻想了多么完美的条件与结局也不会有爱情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的婚姻观
同样,谈论婚姻观时要先明白婚姻的本质。目前,婚姻多指两性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是当时社会法律与道德规范允许条件下的两性结合。但私有制社会下的婚姻是使女性受第二重压迫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同样是需要考虑的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