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30多年后,国民党军史政编译局所撰《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写道:
本会战自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六日,第九绥区自海州转移始,迄民国三十八年元月十日陈官庄杜部溃灭止,前后历时凡两个月又四天,会战全程,以碾庄、双堆集、陈官庄为其焦点,歼匪军达40万,但悉皆被迫参军良民,而国军牺牲30余万,俱属国军精英,尤以装备之损失,致国军元气大伤,其对后期作战之影响,至深至巨。[1]
暂且按下编纂者的立场不表——这个无法苛求,这段话也存在着诸多“技术”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歼匪军达40万”和“国军牺牲30余万”。
按军语定义,“歼灭”是指“毙伤俘”,而这次南线大决战,人民解放军始终控制战场,被俘不会有多少人——哪怕加上“失踪”,那么这个“歼匪军达40万”,主要就是指人民解放军方面的伤亡。而“国军牺牲30余万”,那也就是指“伤亡”了。
这两个数字,都严重的不靠谱:如果60余万参战兵力规模的人民解放军伤亡是这个数字——伤亡失踪者达参战人数的三分之二(如果以后期参战部队及“即俘即补”兵员100万人计,伤亡失踪者则占三分之一),那么怎么解释这场决战的结局?如果国民党军“牺牲30余万”,那么剩下的人哪儿去了?没去把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的“残兵败将”,给吞了?
据人民解放军方面统计:
实际上,人民解放军方面的伤亡、被俘或失踪的总计是136 524人——已经是三大决战中的“之最”了,而国民党军方面,伤亡总数为171 151人;被俘是320 355人,起义和投诚的总数为63 593人。这也就是说,国民党军伤亡以外的人数,才是“30余万”——占了国民党军人员损失数的大头。
人民解放军方面的数字不能说绝对准确,但也大致靠谱,不会有太大出入。
基于“杀人三千,自损八百”的常识性逻辑,国民党军从最高统帅到战区诸将,的确对人民解放军“战场再生能力”一再估计不足,因而产生过诸多误判。人民解放军在这场决战的碾庄、徐东、徐南、蚌西北、双堆集、陈官庄等诸次大的战斗中,都付出了血的代价,一线作战部队伤亡很大。按“失去战斗能力者超过三分之一即等同于失去攻击能力”估计,很多部队在理论上就等同于失去作战能力。
然而,这场南线大决战中所发生的事实是:人民解放军几乎所有参战部队,都打满了全场。一些一线参战部队,打完了这个再打那个,搞定了这边又跑到那边。整补时间非常短暂,几乎见缝插针,即打即补。比如中原野战军第二、第六纵队和陕南军区第十二旅,先是在豫西“牵牛”,尔后伴随着黄维兵团东进,一路软磨硬泡,下绊刨坑儿,继而又参加包围和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第九、第三、第四、第一纵队,打完郑州奔汴徐线,再奔徐蚌线,摁住三个方向的敌人,然后再包围和歼灭黄维兵团,一个多月就没歇过脚。配属华东野战军行动的第十一纵队,在参加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后,又加入华东野战军南下阻击蚌埠出援之敌的作战,尔后归还中原野战军建制,紧接着就是打黄维。战斗一结束,又掉过头来面对蚌埠出援之敌。
再比如华东野战军和配合行动的冀鲁豫军区部队,南下陇海路捕击黄百韬兵团,徐东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都是苦战血战!黄百韬刚一搞定,立即转向西进南下,抵近徐州,南下接替中原野战军阻援任务,摁住蚌埠出援之敌,粉碎了蒋介石“南北对进打通徐蚌线”的计划!尔后又转兵西向,追击和包围徐州撤逃的杜聿明集团,那就是一个满场飞啊!
华东野战军第三、第七、第十三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一部还加入了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其中第三纵队又接着参加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斗——如果把徐蚌战场视作以陇海、津浦两大铁路干线交会点上的徐州为中心的坐标系的话,那么这支部队也是打遍了这个坐标系上“四个象限”的角色——还是一“满场飞”!
他们的战场整补期少则几天,多的个把星期,又拉上去打得惊天动地。
还有豫皖苏军区地方部队,打从济南战役开始,就承担了对陇海路、津浦路的破路任务,配合华东野战军的济南攻城战。淮海战役打响后,除了继续执行破击任务外,还参加了阻滞黄维兵团东进,以及阻击蚌埠之敌西援的作战行动。战役进入第二、三阶段后,又先后担任过堵截杜聿明集团西撤及蚌西北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西援黄维兵团的作战……
豫皖苏军区部队基本上是全员参战——连县大队一级的武装都上了场。
打过战争类电子游戏的青少年们应该很熟悉这样的场景:参加游戏者在不断地打斗闯关中也经常被敌人击中、负伤,战力随之下降,但只要抢到了一件宝贝,就可以马上恢复所有战力,各种武器还威力大增——电玩行家们将此称作“满血复活”。
当年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人民解放军部队都拥有这种“满血复活”的能力!
这个时期,国民党军最高统帅的指挥文电中,多次出现“匪在各方奔跑而来,其疲弊必甚,尤其重武器与后方之接济皆不如我军之有利”[2],“匪疲弱与困难更甚于我军”[3],“匪部薄弱疲惫,甚易击破,以其包围线过长,决难处处作浓厚之纵深配备也”[4]等等语句,然而在人民解放军表现出来的“连续作战”和顽强攻击浪潮面前,还是不得不发出“实令人不能想象其魔力之大而能持久至如此也”[5]的哀叹!
其实,早在战争第二年,“连续作战”就被人民解放军最高统帅部写入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6],这对于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来说应该不是秘密。然而知道了却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自己对手的这种能力作出误判,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