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去两天了,网民们仍未能知道央视辟谣“胖猫事件”中的“94.6吨”的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由于过年以来这段时间对D老师这种推理AI的幻觉水平和编瞎话能力深有体会,导致我现在看到这种数字很具体但事情又很抽象的东西下意识都会觉得是D老师编的。拿这么个无法证实的数字来说网友们的行为是“情绪狂欢”,是“浪费粮食”,这就和把胖猫事件定义成“正常恋爱关系”一样,并不能说服人,只能进一步激发舆论的愤怒。
你不能一边纵容消费主义一边批评浪费粮食
从司法角度看,胖猫事件中谭某的行为确实“不违法”,但法律只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媒体的工作什么时候只关乎法律评判了?社会上不违法的渣男渣女一大堆,只要认定了不违法,是不是这些现象从此就不能批评抵制了?既然如此又拿浪费粮食说事干嘛呢?
作为小镇出身的青年,我个人对浪费粮食一直很抵触,我自己并不会干点了外卖不吃这种事情。但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包括粮食在内的资源浪费现象,说到底是基于生产力的富裕和消费主义风气的泛滥。大环境如此,只能管好自己,指责普通个体没多大意义。作为媒体来说重要的是提倡一种新的社会运转模式和消费理念,而不是精神分裂搞双标。你不能
光看到网友点了汉堡不吃时才出来讲要节约,看到高消费看到氪金看到拜金主义又说正常。
然而,在社会主流舆论默认内需和消费才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情况下,在消费数据有些波动就有一帮经济学神棍出来上窜下跳的情况下,在如“她经济”之类的以消费贡献能力评价群体力量的宣传屡见不鲜的情况下,在胖猫和谭某这种极不正常的金钱往来关系被说成是“正常恋爱关系”的情况下,在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的情况下,被舆论环境浸染的普通个体又怎么可能对浪费一个汉堡有多少愧疚呢?
试想一下,舆论一边提倡消费,一边又提倡节约不浪费,那最后人们要怎么促进经济发展,天天猛吃把自己吃成像美国一样遍地大胖子吗?或者说,是不是少吃饭多购物多买奢侈品挂满一身天天出去逛就既不浪费又促进经济增长了?
正是舆论环境中对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长期纵容,才让当前社会中的浪费行为被普遍默认为合理。如果媒体当初能借胖猫事件,在司法判断之外加强对拜金主义和畸形婚恋观的批判,加大对正确消费观和婚恋观的提倡和引导,或许这些外卖本来是可以避免被浪费的。所以,就算真有“94.6吨”,这到底又是谁导致的呢?
真共情了你又不高兴
的确,作为一个影响广泛的舆论事件,说这里面完全没有情绪狂欢和同情心被绑架并不现实;的确,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同情心总是容易被流量拿来利用。问题是,当前舆论环境中对同情心的评价也是时常充满双标的。
既然“同情心会被绑架”,那也就说明,同情心并不是用什么表达方式都合理。如果把胖猫事件中的舆论现象定义成“同情心被绑架”,那以此标准,如去年深圳日本学生遇刺事件,如这几年各种动保事件,如之前的唐山烧烤打人事件,一些群体并不恰当的“同情心”表达方式也绝对够得上同情心被绑架。但很多媒体舆论对这些事件中的网络情绪现象的评价恐怕与对胖猫事件的评价并不在同一个标准上。
其实同情心这个词现在不流行了,现在都流行说“共情”,“爱人”。一些打着性别主义,实际上干的是宗教洗脑行为的活动家们喜欢把“共情”进行神化,描述成某种基因决定的,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好像只要自己“共情”了,就站在了绝对的道德高地上,就可以不接受任何批评质疑。但现在,胖猫的同情者们展现的也是“共情”,性别活动家们又不认同这种“共情”了。真共情了怎么你又不高兴了呢?要说这种共情是基于性别,那也不对,TA们也并不共情胖猫的母亲和姐姐。
事实上,基于性别对立的“ghg”叙事本来就站不住脚,就像搞红丸的欧美极右翼也不会把小黄人雄性当同类一样。然而尽管“ghg”叙事日常反复被社会现实打脸,但不妨碍性别活动家们总能以此忽悠到信徒。
正如我在前几天的文中所说,“不同的性别天生都有生理决定而来的美好品质。但不论男女还是什么,单纯基于个体的品质辐射范围总是很狭小的,个体总是受限于自己的生命体验,视域范围和分工属性,只有深度参与到社会运转和集体实践的过程中,美好的品质才能放大升华,变成一种人类共有的精神。一个秉持极端个体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人谈超越群体阶层的共情与博爱本来是荒谬的,但在后现代赛博空间里它就是这么普遍发生了。”从这个角度看,有些群体嘴上是“爱具体的人”,实际上爱的是极端个体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抽象的人”,TA们念兹在兹的,实际上是为了给极端个体主义争夺在社会中的存在合法性。
看清楚这点,就会戳穿很多话术和伪装。为什么嘴上挂着独立,平等,力量等等美好品质的一些人会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因消费主义和拜金导致的人格畸形现象视而不见甚至力挺声援;为什么讲着“共情”和“爱人”之类大词的一些人面对已婚女性、儿童,家人,异性和社会底层时又会展现出极端的刻薄和恶意。
“原罪”、对立与底层互害
当然,并非所有被裹胁进性别对立叙事的人都是抱着这种极端利己主义。多数普通人还是因为将自身在社会和生活中遭遇的问题简单粗暴的都归结到性别问题上,于是真信了这套。如今社会中的很多现象中我们会发现,劳动,群众,阶级这些观念正在失去解释力,没法用来说服别人,个体在现实中活生生的身份很多时候在舆论场中都让位给了想象的共同体,人们更容易以基于想象的共同体产生的情绪价值来回应问题。
通过最近网络上对“赢学”的阐发,起码有一件事情我们应该明确,当前社会中对很多人来说,情绪价值的需求时常盲目的大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