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 对于事物的具体认识和具体实践,是相铺相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分割的两点。
2、 脱离具体的实践,执着于其抽象的概念,并依此进行正确与错误的论断,是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唯心主义。
3、人的意识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个说法的核心。如果将物质理解为了抽象的脑海中的某个具体物质,则是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一.恩格斯《费尔巴哈论》
文本: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产生的结果。这就是说,人们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决意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意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只是在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
读者语:事实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客体性,即承认现实事物在实践中所展现给我们的具体的意义和联系,而不上升到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程度。因此不应当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庸俗化的理解为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物质的第一性原则。物质相对于意识的第一性仅仅是在实践中被我们所认知的联系那样,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意义。
文本:在自然界中和历史上所显露出来的辩证法的发展,即经过一切迂回曲折和暂时退步而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的因果联系,在黑格尔那里,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而这种概念的自己运动是从来就有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但无论如何是同任何能思维的人脑无关的。这种意识形态的颠倒是应该消除的。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做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法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
读者语:辩证唯物法实际上来源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即抛弃掉黑格尔庞大体系中为构建体系而不得不加入的唯心主义成分,例如“绝对精神”。如果基于现实的目的将黑格尔的体系倒置过来,那么我们就只能将现实事物放到具体的条件下去考察,辩证法就成了对现实事物运动一般性规律的科学总结。
总结:辩证唯物法的“辩证”和“唯物”并不是完全区分开来的,不能庸俗化地认为“辩证”是方法论,“唯物”是本体论。事实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法就是对旧形而上学的一次扬弃。抛出掉旧形而上学不可知的唯心成分,考察现实中的具体事物,这是“唯物”的含义。而这种扬弃本身就是辩证法推演的必然结果,毋宁说是辩证法发展的更高阶段。我们说马列毛主义是科学的,不是因为它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恰恰相反,正在于马列毛主义是基于在实践中对现实事物之间具体联系的考察和总结。凡是科学的理论,必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只可证伪而不可证实的。因此马列毛主义的科学性也就意味着马列毛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任何试图把马列毛绝对真理化,教条化的行为,不过是统治阶级把先哲们神像化,以此来阉割掉马列毛主义内在的革命性。达到愚弄被压迫的广大无产阶级的作用!
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文本: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读者语:1.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科学实在论等)从感性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
2.黑格尔的辩证法中虽然为了体系的构建加入了唯心的成分,但毕竟是认识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抛弃了辩证法的直观唯物主义能仍然是不够完整的,即把人认识事物的感性活动抽象化了,而不是放到具体的客观活动上去。因此对人本身也做不出很有价值的现实性的理解,在这一点上仍然是“唯心”的。后世的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说“不要说,要去看”。即没有纯粹抽象的逻辑语言,只有在现实语境中联系着的语言。可谓异曲同工之妙了!
文本: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读者语:可谓一字千金。真正的辩证唯物法本身是不承认所谓的永恒真理的。真理的客观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认知,也只在实践的层面上才有现实性的价值。而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无限的,因此真理本身也就有了一个无限的辩证发展过程。要说世上有唯一的真理,唯“变”而已。后世打着马克思主义的皮去宣传所谓永恒真理的,当真是“指鹿为马了。”
文本: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读者语: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也就是说凡是现实的事物都是合乎理性的,凡事合乎理性的都会成为现实的事物。如果把黑格尔的唯心论倒置过来,即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凡是现实的事物必然在实践的层面上得到理解,并且得以指导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一切现行理论中的神秘部分也必然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解释。例如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以太论”最终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取代。
文本: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读者语:一语道破辩证唯物法的本质。辩证唯物法之所以区别于以往的形而上学,正在于此。可惜后世或以庸俗化的唯心唯物二元对立的本体论观念去理解,或像西方马克思主义过分强调了“实践”抽象的本体论意义。而这些错误理解恰恰将马克思原本的辩证唯物法引到了它批判的对立面“唯心主义”。这一伟大思想原有的革命性逐渐被阉割掉了,变成了供后世瞻仰的无害神像。可谓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