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14亿人口的市场,消费靠反复电击都刺激不起来,问题在于加班,没时间消费吗?

  整顿加班,单休,996,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然后呢?

  不消费是因为没空吗?今天花了,明天失业了,后天因为年龄大了那么一点,就被当成废物抛弃了,再没点积蓄,怎么活呢?

  35岁,就是大多数人的职业终点,一个让人没有任何职业安全感和期待的社会,谁敢花钱?反正我不敢。

  虽然在全球化的职场环境中,年龄歧视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但中国职场的大龄歧视尤为严重,甚至可以到了一个病态的程度。

  为什么中国职场的大龄歧视如此严重?仅仅是因为人多吗?

  记得王宝强早年参演的一部电影,工人找工做但凡提一点要求,用人单位就直接来一句“爱干干,不干滚蛋,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所以我们很廉价,因为物以稀为贵。看看熊猫和牛马的价值就知道了。

  但如果仅仅归为人多,好像也未必全面。日本弹丸之地,也有1亿多人,而如果看岗位数量和求职人数的比例,我想不管放到哪个国家,都会是找工作的永远是多于工作需要找人的。

  那在公司都有主动权的情况下,为什么其他国家就没有只找年轻人这种病态情况呢?

  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强调“年轻即未来”,尤其是在互联网科技等新兴行业,企业更倾向于雇佣年轻员工,而忽视经验丰富的年长者的价值。

  在中国职场,35岁被视为一个门槛,尤其是在一些快速发展的行业,如互联网、金融等,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设定年龄上限。

  这种现象的根源部分来自社会对“青春”和“创新”的推崇,而忽视了年长员工的稳定性和经验优势。

  中国社会对中年人的期望往往包括照顾家庭、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而这些责任可能会被企业视为负担。

  相较于年轻员工可以随时加班、接受高强度工作,中年员工被认为灵活性较低,难以适应职场的快节奏。

  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年轻人,因为他们的薪资要求较低,工作适应能力更强(能加班),容易接受企业文化(好控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年轻求职者数量激增,而就业市场增长速度相对较慢。面对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企业有更多选择权,自然倾向于招聘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年轻劳动力。

  说白了,大多数企业是目光短浅的,他们更关注短期业绩,而不是长期人才培养。

  年轻员工更容易接受高强度工作,也更容易被公司管理,企业往往认为他们的性价比更高,而忽视了经验丰富的年长员工所能带来的长期价值。

  在中国,年轻被与“活力”“创新”“学习能力强”等正面特质绑定,而年长者则常常被认为“学习能力下降”“接受新事物慢”。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年轻人。

  中国职场缺乏灵活的职业发展路径,尤其是对于技术型人才而言,到了中年往往面临“上升无望、下沉无路”的困境。许多公司没有给年长者提供转岗、培训的机会,导致他们在职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

  在欧美国家,许多企业和政府都会提供职业培训计划,帮助年长员工适应新岗位,而中国的职业转换机制相对较弱。这使得许多年长求职者在面对职场变化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再就业机会。

  中国职场的年龄歧视问题,根源在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企业用工制度以及人才观念等多重因素的交织。

  短期来看,改变这种现象并不容易,但从长远来看,放弃拥有经验和技术的中年人,对中国整体技术的提升将是致命打击。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