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
内卷现象的本质是:在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失衡的前提下,资本通过无限延长劳动时间、不断加剧劳动强度,极力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是稍有政治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不难理解的过程。但总有热衷于“反思”的声音,披着“反内卷”的外衣在“反中国”的话题上指手画脚。
卢荻老师用坚定有力的语言直击这一问题,批判现阶段社会由资本逻辑主导的内耗与自我消耗。对比新中国前三十年劳动者当家作主、享有合理权益的时代,如今的劳动力却在无尽竞争与压力下难以实现自我价值、维持生活尊严。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内卷背后全球资本体系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今天,呼唤通过制度革新与公平分配,重塑劳动与资本的合理博弈机制显得更为迫切了。因为这才是摆脱困境、构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社会,最终实现自己富强的正道。
中国的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是整体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课题。今年的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这个课题成为热议,从政府宣示和举措到一批明星企业高调响应,聚焦于扭转普遍存在而愈趋恶化的所谓“内卷”现象,这应该是体现着“中国模式”对已经构成严重社会后果的问题的纠偏。与此同时,所谓“低人权竞争优势”论近年来在西方舆论空间冒起,矛头指向的是中国现实的相关侧面,只是这个论断对中国模式是彻底否定,承载着歪曲的现实阐释和敌视的政治要求,涵义完全不同。
国家、劳动与资本:博弈的钟摆
所谓内卷现象,表现为几乎是无止境的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强度提高,实质上是强化劳动榨取,即是在给定技术条件和工资水平下要尽量压低劳动成本。
在经济发展意义上,这个现象往往指向资本的“怠工”,以劳动榨取而非生产性投资推动技术进步去追逐利润,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纵使能够实现,其性质也是与经济发展的本意背道而驰。在社会层面,劳动者构成了人口的大多数,内卷恶化势必威胁到社会的再生产,这在近年来已经是广泛存在的现实,表现为年轻人难以承受成家和养育孩子的重担,以及更加普遍的竞争压力下的社会心理濒临崩溃状况。
内卷现象体现着资本相对于劳动的强势,同时又体现着资本本身的虚弱,就是说资本无心或无力应对整体经济的下行趋势,而这个趋势却是十多年来的现实。在舆论空间上不时能见到这样一个论调,出自反映资本利益的评论员、学者、政府官员,说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所有问题和困难,归根究底就是因为工资过高了,必须尽力将工资压下来。在疫情过后这两年多期间甚嚣尘上的“(资本的)信心贵于黄金”论也是隐含着这个判断和要求,都是指向要更极端的内卷。
反内卷于是代表了社会对资本的抵抗,意味着博弈的钟摆开始朝向劳动这边。历史地看,钟摆朝向资本是1990年代的主流,当年刚形成的规模巨大的农民工队伍基本上得不到制度化的劳动保护,而稍后的“抓大放小”私有化运动和“下岗增效”解雇浪潮,将规模巨大的城镇职工队伍也推到极为困难的境地。然后是2000年代的钟摆回拨,诸如劳动法的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工会会员率回升并覆盖农民工、集体谈判机制确立等等,有效地抑制了资本的强势。再然后又是2010年代的钟摆再次回拨,各种劳动保护法律和规范再次被绕过,直至今日推动内卷走向极致。
最能体现钟摆往复的是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在1990-2000年期间,城镇职工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的年平均实际增长率的平均数是5.4%,显著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9.4%;至2000-2012年期间,两者分别是11.2%和9.8%;再至2012-2023年期间,两者又再变回分别是6.0%和6.5%,工资增长又再滞后于生产率增长,而且是在内卷恶化之上的滞后。
“低人权竞争优势”论的傲慢
所谓“低人权竞争优势”论,是说中国工业制品的出口竞争力主要来自血汗劳工,以此挤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导致中国的工业化快速推进而发达国家却经受去工业化。
这个说法多年来一直流行于内地某些胸怀西方的公知,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以来却又成为不少“自封左派”的最爱,再至近年,西方主流建制也爱上这个说法。在今日中美贸易战升级、中欧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这个说法还特具意义,终究是要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矛头指向中国。
这个说法内伤一大堆。首先是无视发达国家的资本“怠工”远比中国严重,表现为生产性投资长期低落,导致技术进步停滞从而是产业缺乏与中国竞争的能力,这种情况在资本密集和新兴科技产业上尤其明显。其次是无视世界资本主义秩序的不平等特性,发达国家透过金融霸权和维持至今的科技垄断,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压低了后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压低了后者的工资水平。再次,也正因为这个不平等特性,后进发展因此惟有透过自我剥削才能得以推进,也就是说在发展中国家确实存在血汗工厂的限度内其责任应该追溯至发达国家。自封左派作义愤填膺状而津津乐道的“富士康工人买不起苹果手机”现象,与他们的西方中心主义真实心态构成反讽。
然后是跨国工资比较问题。有关论者断言,中国的工资水平远低于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低人权竞争优势”的体现。且不说上面的两个无视,从发展的角度看,关键是工资的增长、以及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关系和比较。根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全球工资报告(2024)》的数据,在2008-2023年期间,全球工资水平的年平均实际增长率是1.7%,不包括中国的话则只有1.1%,其中发达国家更只有0.3%。同一时期,20国集团中的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实际增长率,分别是0.5%和0.7%,前者持续低于后者。而中国的表现则是,城镇职工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的年平均实际增长率的平均数是7.4%,基本上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7.3%持平。如此表现,如此对照,还可以被说成“低人权竞争优势”?
任他鼓噪,珍惜应该珍惜的
自特朗普政府1.0以来,各路自封左派对美国政治建制发动的对华贸易战作出了种种舆论贡献,其中,“贸易战是阶级斗争”论是显学,至少还是将责任置于中美双方(笔者之前在本栏曾有评述),而“低人权竞争优势”论则是常青树可以一用再用,将责任尽归中方了。种种必然正义的左派套话,如果是真心则反映了论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建树毫无珍惜,如果是假意,则是反映了他们面对中国发展表现的对照而恐慌,从而敌视。
中国社会对此应该警觉但无需重视,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无路可走——如果他们是真心却又欠缺自省能力的话。
关键还是既要自信又得自我检视、自我纠偏,在现阶段就是必须坚持反内卷,维护劳动报酬和提高劳动保护,抑制资本过度扩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遵循社会主义导向的发展道路,批判应该批判的,珍惜应该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