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位38岁的三孩妈妈在杭州某招聘会上崩溃的视频刷屏网络。
她手握简历跪求面试官:“我有十年外企管理经验,能接受降薪40%,只要不嫌弃我生过孩子······”
评论区却涌现刺眼留言:“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谁让你生三个”。
这撕开了中国女性最深的伤疤——生育成本被私有化为个人原罪,而资本却在这场剥削中全身而退。
我们先来讲几个血泪案例:被生育掏空的职场母亲 。
36岁的宋敏曾是上市公司主管,生育三胎后求职800次零回复。
她的简历上,“2013—2024”的空白期被HR用红笔圈出:“十年没工作?我们更需要能加班的年轻人”。
而同样36岁的林楠,面试官盯着她哺乳期的经历冷笑:“生三个?你是来薅产假羊毛的吧?”
还有一些妇女遭遇“妈妈岗”骗局:善意背后的恶意——广东某企业推出“妈妈岗”,承诺“朝九晚四不加班”,实际却是缝纫工岗位,时薪仅9.6元。
负责人坦言:“她们要接孩子,只能接受低收入”。
更讽刺的是,这类岗位竞争比达1:273——资本连最后的体面都不愿施舍。
面对这些女性的求职困局,杨澜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男女同休产假”。
支持者称其为性别平等的“妙招”,反对者则质疑其混淆了生理差异与社会压迫的本质。
若以马克思主义视角解剖这一议题,我们会发现:杨澜首先犯了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我们要追求男女平等,但绝不是追求机械的平等,绝不是追求无视生理差别的平等。产假制度背后的性别矛盾,实则是阶级矛盾在家庭领域的具体投射。
女性因生育承担身体损耗,这是我们需要照顾的客观生理事实。但资本将这一事实异化为“生育惩罚”——企业因产假成本排斥女性劳动者,本质是将人口再生产的成本转嫁给无产阶级家庭。
当杨澜在女性论坛提议“男性应享受同等产假”时,她不去为女性因生育而受到职场歧视去发声,不去抨击既得利益者,不去批评资本,不去批评权贵,而只愿意抽象地提出“男性”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这种挑拨离间的话,真是恶心!
要知道,当今职场不仅歧视女性,同样压榨男性,宋敏在失业的同时,她丈夫的公司连法定陪产假都克扣,谈何“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