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后人是不是存在反“极左”扩大化呢?
比如对“样板戏”的态度,认为这种表演是“极左”思潮的艺术载体,这种带有鲜明的“文革”时代印记要坚决地批判,其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表现思想都要彻底地否定。
以至于影视逐渐被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那些小鲜肉偶像剧、娘娘腔影风剧、架空剧、鸡汤爱情剧、男女对立剧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一大批年轻人的思想。
当然我说的是存在的现象,而不是全部。
我们应反思资产阶级思潮下涌现的影视。
一、青春题材影视剧
改开后所拍摄的青春题材影视剧,除了突出学生的叛逆、高考、恋爱、坠胎、打架等剧情,难以看到更高层次的升华内容。
青春的堕落成为他们影片的主旋律,被资本拿去消费赚钱,用“怀念我们逝去的青春”就能完美地掩盖资本利用的动机,留下的是鼓励年轻人尽情放肆自己的青春。
像赵薇这种已经成功了而且和马云有着商业互动的上层精英,她拍摄的《致青春》所反映的青春生活视野十分狭窄,尽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关键这类片子还不少。
《致青春》剧情的背景是发生在90年代,而那时候的中国发生了些什么事呢?
城市里出现大批下岗工人,农村里出现留守儿童和三农问题,国际上美国摧毁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等问题,但这些事件在影片中丝毫没有反映。没有一个大学生的思考能超越男女的情情爱爱,没有一个大学生的追求能超越世俗的成功,学生们没有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他们打架、情窦初开、耍酷、叛逆,即使他们所努力的高考,也无非为了成为人上人。
“告别革命”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那是一个把个人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时代,也是大学大规模生产“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年代。在当时思潮下的学生很多确实如此,当下也跳不出来,导演也没能从该大环境中去反思和升华,反而是消费和鼓励这种热血的青春,导演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思考背后的社会现象。我想赵导演所在的这个阶级和当下的社会思潮,她很难从阶级去思考这个问题。
青春片不仅仅要写校园的小我,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学生也要关心国家大事;青春片不仅仅为了让学生怀念过去,也要给未来希望。如果只是鼓励青春叛逆和享受,沉醉于其中,那一朝酒醒,得到的只能是欲裂的头痛,还有满地的狼藉。
我们需要警惕这类影片鼓励青少年关注自私的小我而缺乏责任感,鼓励学生沉迷于情情爱爱而缺乏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
二、原生家庭题材影视剧
现在依然会时不时出现讽刺文革时期批判亲人的所谓无情行为,但又出现批判当下的原生家庭,批判父母给自己带来的落后思想。
近些年反映原生家庭的影视剧,特别当下一些短剧和短视频鸡汤,对原生家庭的痛恨非常多,让家庭矛盾代替了阶级矛盾。
对自己人生的失败,不是去思考阶级固化的影响,不去思考资源的少数人垄断,不去思考单干后党员不下乡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不去思考公社解散后缺乏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他们怪父母无能,怪家庭环境影响自己的性格和认知。
舆论出现很多对长辈的诅咒,姐姐对弟弟的嫉妒、厌恶甚至仇恨,都不像中国式的含情脉脉家庭。一些创作者可能有不幸的童年和破碎的家庭,但我不信每个编剧都是在变态家族中长大。显然,这是某种思潮涌动,平台和资本引导,全面否定家庭仇视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我们描写家庭的作品,很多不再是讲爱和宽容,而是讲不满和怨怼。老人招人厌,孩子招人烦,夫妻不和谐,姐姐招人恨,婆媳各种闹,塑造这样的剧情,其实是为了建立自私的王国,让家庭矛盾争论起来。
不是不能讨论不能拍这种社会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引导的舆论是家庭矛盾,人们的精力聚焦此争论,视为主要矛盾,而这种争论往往掩盖了背后的阶级矛盾。
三、男女题材影视剧
当下电视剧出现流失大量男性观众现象。
原因何在?
特意制造男女对立,并讨好的是女性。
正如编剧汪海林说的:“一个剧可以刻意迎合某一类人,但不应排斥男观众,甚至仇视男观众,我们的剧越来越难看,跟这种非理性的歇斯底里的性别仇视有关。”
不仅影视如此,春晚小品和节日也如此。
甚至舆论上,女拳主义还得到流量宣传。
出现了油腻男,下头男,直男,普信男等,从开始只是对特定男性群体进行挖苦,逐渐扩展到无差别对正常男性进行贬低、否定、嘲讽,完全是歇斯底里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