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难以相信,毛主席这样一个能够改变世界格局的伟大人物,晚年却很孤独。
几十年血雨腥风,生死与共的战友,一个个成了路线斗争的对象,甚至成了革命道路上的陌生人。
他感到了一种悲哀,但更多的却是无奈。
这种无奈来自他的高度,站在珠峰顶上的人,看到的世界毕竟跟平常人是不一样的。
在他的眼里,世界并不安宁,帝国主义在磨刀霍霍,而在别人看来,世界是和谐的,整个天空布满了霞光;在他的眼里,苏联走修正主义道路,结果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而在别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句口号,言过其实;在他的眼里,中国有走资派,并且就在党内,而在别人看来,这是杯弓蛇影,无稽之谈;在他的眼里,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走不通,也走不得,而在别人看来,用资本主义的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明智之举;在他的眼里,搞私有化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国家政权就要改变颜色,而在别人看来,只有让少数人先富起来,才能 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位,打着改革的幌子,让苏联走上了修正主义路线。毛主席以一个杰出政治家敏锐的眼光,看出了苏联的变修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他要防微杜渐,反修防修,绝不能让新中国走回头路。
毛主席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因 为新政权正面临着多重考验。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我们虎视眈眈,赫鲁晓夫趁我们“大跃进”搁浅和发生自然灾害之机,趁火打劫,拼命逼债,从而引发了“三年大饥荒”。
如何让老百姓尽快解决温饱问题,成为了新中国的头等大事。
有人提出搞私有化,分田单干,说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毛主席坚决反对,说中国几千年都是单干,难道这还用试吗?
有人说通过搞试点,粮食产量确实提高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毛主席却认为,分田单干短时间内或许能多打点粮食,但用不了几年,就会出现两极分化。那个时候,将面临小官大贪,大官巨贪,甚至无官不贪的局面。
到底该走哪条路?
新中国站在了“十字路口”上,需要尽快做出抉择。
毛主席坚持公有制,拥护人民公社。但更多的人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于是,观点上的分歧逐渐变成了路线之争。
这场斗争是激烈的,也是残酷的。毛主席的心中已经画下了红线,所以在路线斗争中绝不退让半步。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看不懂,老人家明明错了,为什么如此固执呢?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虽然麻雀也长着翅膀,但永远飞不到雄鹰的高度。
差距,十分无奈的差距。难怪王光美面对社会的变化大发感慨,少奇同志没有主席看得远!
毛主席心里装的是新中国的百年大计,关系着党和国家政权会不会改变颜色,人民会不会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而有些人却急功近利,被眼前利益所诱惑,根本就不知道这种利益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那个时候,私有化之风越刮越烈,似乎单干成了解决几亿人吃饭的唯一出路,已经到了非走不可的地步。
毛主席震怒了,明确指出:中国有走资派,而且就在党内。
于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风暴席卷了中国大地。两条路线的斗争到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地步。
很快,一大批曾经生死与共的战友被列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行列,带着满腹的委屈“靠边站”了。
当然,这是毛主席不愿看到的。他希望这场运动能触及他们的灵魂,早日回归到自己的阵营中来。
但是,问题并非这么简单,他感到阻力很大,能真正理解自己思想的人越来越少了。
老人家曾对华国锋等人感慨地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把蒋介石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把日本人请回了老家,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第二件事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其实,文革前老人家已经退居二线了,完全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读读书,游游泳,吟诗作赋,管他冬夏与春秋。如果这样,就可以一团和气,成为人人敬重的好老头。
但是,毛主席没有选择这条路。他心里装着老百姓,不想让他们再回到旧社会,受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